《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寒假期间我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小学教师《品德与社会》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通过深入学习《品德与生活》新课标后,感觉收获很多,倍受鼓舞,一方面加深了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另一方面也充分认识到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下面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体会和感悟。
当前,《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最大的改革方向是把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以及热爱生活的培养目标放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去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主”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规划;落实遵循儿童生活的真实过程,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觉习惯于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通过游戏的多样性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 贯穿《品德与社会》全课程,课程标准提到“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为此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教学,局限于书本的知识世界,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实际,回避纷杂的现实生活。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走出小课堂进入大社会,回归儿童的实际,回归生活的实际以及回归现实的实际。只有这样,才会有知与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二、《品德与生活》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品德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能够更新理念,要注意观察生活,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信息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教育,做到精心准备,上好每一节课,以实际行动践行品德回归生活这一理念。
第三、通过本次课程标准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研究教材方面,教师要努力做到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学会用教材来教,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实际,设计上注重以主体活动的方式呈现,将教学的目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内容;
你可能喜欢
- 新思想
- 会后心得体会
- 培训学习小结
- 人教版小学品德
- 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数学文
-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科数学
-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理综
- 设计心得
- 新思想萌发的原因背景13页
- 十七大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3页
- 最新思想汇报6页
- 新思想的萌发14页
- 2013最新思想汇报适用于2011级学生2页
- 新思想引领 专业化发展10页
- 教师听专家讲座报告会后的心得体会2页
- 6s会后心得体会(4篇)8页
- 会后心得体会3页
- 参加招聘会后的心得体会3页
- 家长会后的心得体会123452页
- 会后心得体会2页
- 转正培训学习小结1页
- 预备党员培训班学习小结2页
- 上海育苗强化培训学习小结3页
- 2013年小学英语远程培训学习小结2页
- 盐城工学院第七期预备党员培训班学习小结2页
- G11321团支书班团干部培训学习小结2页
-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案66页
-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2页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期末试题和答案3页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次月考试卷1页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期《品德与社会》期末复习提纲3页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复习题6页
- 2012年高考试题数学文(全国卷新课标卷及答案)6页
- 2007-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理科数学)考点分布统计表6页
- 2007-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理科数学)考点分布统计表6页
- 2012年新课标全国高考数学卷(文)-附详解12页
- 2012年高考试题(全国新课标卷)--数学文9页
- 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数学(文)高考试题(word版有答案)[1]11页
- 2012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版)文科数学试题及答案word6页
-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科数学详细解析版125页
-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文科数学试题及答案7页
-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新课标卷)(文科)21页
- 2012年高考数学文科试题新课标全国卷(word6页
- 2007-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科数学)考点分布统计表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