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说演绎法教学设计
2009年第44卷第1期生物学通报33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假说—演绎法”的教学设计
宁又静
摘要
(江苏省淮阴中学
江苏淮安
223002)
阐述“假说—演绎法”的基本内涵,通过对孟德尔的2对相对性状豌豆杂交实验的
深入剖析,运用“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经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建立起关于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让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并能够领会“假说—演绎法”在“自由组合定律”发现过程中的方法论价值,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
自由组合定律
假说—演绎法
教学设计
中国图书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的证实,那么就标志着假说已经转化为理论。所以,假说包含已知事实和推测性假定2种基本成分,假设就是通过在这2种成分之间构建问题解决的途径。例如,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假说构成如下:
①F1全部是黄色圆粒豌豆②从每对性状来说,F2的性状分离
比是3∶1,符合分离定律
推测
“假说—演绎法”是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在“遗传与进化”模块对高中学生提出的科学方法的要求,落实“假说—演绎法”的教学对于实现标准倡导的“提高每个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是至关重要的。“自由组合定律”是孟德尔通过豌豆的2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经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建立起来的关于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教师只有自己先弄清楚“假说—演绎法”的真正内涵,才能领会“假说—演绎法”在“自由组合定律”发现过程中的方法论价值,并在教学设计中暴露科学家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法”深刻地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下面是对教学实践的一点思考。
①F2中新性状组合的类型是亲本性状
的重新组合
②在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每一对
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
③从2对性状的角度,F2出现新的
性状组合,性状表现为4种,比例为9∶3∶3∶1
科学事实
解释
③2对相对性状实验中9∶3∶3∶1与1对
相对性状实验中3∶1能建立数学联系
推测性成分
作为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够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能够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即除了解释性条件,还必须有预测性条件。而且,预测性条件如果得到实践的证实则比解释性条件更能作为假说是否转化为理论的标志。那么,怎样根据假说去预测未知的事实呢?这就需要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否正确。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它是由一个或几个前提推出与其具有蕴含关系的必然性结论的推理过程和方式,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2类。孟德尔为了验证对自由组合遗传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所做的结果如下表:
表现型
项目实际籽粒数
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1“假说—演绎法”的基本内涵
“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
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科学假说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先在自己头脑中作出的假定性解释。从科学活动的一般模式看,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环节。科学理论就是对已有的经验和事实作出解释,并对未来的经验和事实提出预测,而科学假说正是实现这种解释和预测的基本思维形式。如果由假说作出的科学预测得到实际
F1作母本F1作父本
1
3124
∶
27221
∶
26251
∶
26261
Ft(测交子代)表型比
你可能喜欢
- 假设推理法
- 罗马法的意义
- 假设法解分数应用题奥数
- 统计可能性教学课件
- 实际工作中往往审阅法结合运用
- 罗马法精神及其现代意义9页
- 罗马法的现实意义2页
- 罗马法精神及其现代意义7页
- 罗马法精神及其现代意义7页
- 罗马法精神及其现代意义11页
- 罗马法精神及其现代意义4页
- 六年级奥数 教师版_运用假设法_解分数应用题2页
- 五年级奥数假设法解分数应用题1页
- 五年级奥数转化法解分数应用题1页
- 六年级奥数13课用假设法解分数应用题2页
- 小学奥数之用假设法解应用题(一)3页
- 标准奥数教程运用假设法解应用题2页
-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课件9页
-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课件25页
-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课件12页
-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课件114页
-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课件25页
-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课件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