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平的中国省域碳排放差异模型构建探讨——以中国2010年碳排放为例
ResourcesScience
第36卷第5期2014年5月
2014,36(5):0998-1004
Vol.36,No.5May,
2014
文章编号:1007-7588(2014)05-0998-07
基于公平的中国省域碳排放差异模型构建探讨
——以中国2010年碳排放为例
2,3
王秋贤1,,高志强1,宁吉才1
(1.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烟台264003;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3.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烟台264025)
摘
要: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CO2排放也存在很大的空间差异。作者认为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不应
只体现在其绝对排放数量上,更要体现在其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兼容度差异上。因此本文首先运用IPCC2006清单法计算出了2010年中国各省份碳排放数量,然后对之进行了空间差异分析。接着在综合考虑碳排放的生态、公
平和效率前提下,尝试性地构建了碳排放区域差异的3E模型体系,并用之进行了具体计算。结果表明,虽然广东、湖北、四川和黑龙江等省的碳排放绝对量大,但这些省份的Y3E值均大于1,表明这些区域的碳汇能力很强,无论从生态、公平还是从效率的角度来说其碳排放都是在其省域的生态承载范畴之内。由此证明新构建的3E模型对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研究是有益的参考和补充。
关键词:碳排放;省域差异;模型构建;公平;中国
1引言
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被认为是当下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温室气体中的主要物质是CO2[1],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CO2排放问题的研究。在碳排放的研究中,主要以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碳排放的公平性研究和碳排放空间以及情景模拟为主。其中碳排放量的计算目前国内外都有较为成熟的方法,如IPCC清单法[2]、实测法[3]、物料衡算法[4]、模型因素分解法[5]等;碳排放空间及排放情景模拟也有相关比较成熟的模型,国内许多学者也做了大量的工作[6-8]。但CO2排放的公平性研究或者基于公平的碳排放区域差异研究目前在国内外争议比较大。发达国家倾向忽略地区的历史碳排放量,侧重研究如何合理分配世界各国未来的CO2排放限额[9],而国内学者则更倾
11]
向的采用某个历史时期的累计排放量[10,或者基尼
碳排放区域差异研究的其他方法则少有人关注,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型对国家范围内的碳排放区域空间差异进行具体计算。另外在低碳减排的大背景下,目前世界范围内没有公认的国家排放权分配方案,将来国际上一旦确定中国的碳排放额,那么中国承诺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45%[13]的目标将面临总配额在国内各省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的问题。如果单纯的以排放绝对数量或历史累积量来进行分配,而不考虑我国各省不同的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考虑高碳排放区可能包含的高经济生产力和高碳吸收能力,对某些区域来讲势必是不公平的。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尝试在生态经济学的构架下,建立一个能从生态、公平和效率(Ecology-Equity-Efficiency)3个方面综合反映中国省域CO2排放公平性的综合研究指标直辖市、自治区的碳排放的公平性研究,以期为今Y3(),用这个指标来进行我国各个省、E简称3E模型
系数[12]来进行基于公平性的区域碳排放研究,有关
收稿日期:2013-12-11;修订日期:2014-03-05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编号:KZZD-EW-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071278);中国人才引进基金和135项目(编号:Y254021031,Y355031061)。
作者简介:王秋贤,女,山东烟台人,博士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碳循环。E-mail:qxwang@http://www.wendangwang.com通讯作者:高志强,E-mail:zqgao@http://www.wendangwang.com
http://www.wendangwang.com
你可能喜欢
- 碳排放量
- 碳排放强度
- 中国经济增长
- 灰色关联分析
- 碳排放系数
- 生活能源消费
- 碳排放权交易
- 灰色预测模型
- 人均碳排放量比较1页
- 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及与电的换算公式1页
- 世界各国每年碳排放量情况如何1页
- 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及其原因探析_基于中国37个规模以上工业行业数据研究6页
-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碳排放量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产业转型及消费升级的视角9页
- 人均碳排放量5页
- 区域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_以江苏省为例4页
- 2011年单位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均降3.5%1页
- 碳排放强度有望成法定指标1页
- 制造业论文碳排放强度论文17页
- 上海碳排放强度结构分解分析7页
- 我国未来十年碳排放强度降低带动总量增速放缓5页
- 新中国经济增长60年曲线的回顾与展望_兼论新一轮经济周期8页
- 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分析7页
- 中国经济后增长时代钛白粉行业的出路和对策6页
-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国际金融政策 陈雨露39页
- 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实证研究新进展综述1页
-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经济增长前景分析21页
-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本底调查监测点位优化中的应用研究4页
- 转炉脱磷脱硫与相关参数的灰色关联分析_余海峰5页
- 灰色关联分析法22页
- 灰色关联分析新27页
- 关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节能减排的事前评价5页
- 福建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4页
- 中国煤电能源链的生命周期碳排放系数计量8页
- IPCC2006年碳排放系数4页
- 中国煤电能源链的生命周期碳排放系数计量8页
- 碳排放系数9页
- IPCC2006年碳排放系数4页
- 中国煤电能源链的生命周期碳排放系数计量9页
- 中国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4页
- 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年度数据1页
- 生活能源消费的人口敏感性分析——以中国城镇家庭户为例12页
- 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区域研究6页
- 辽宁省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状况分析3页
- 生活能源消费及对碳排放的影响_以北京市为例4页